详细内容

课题设计时预实验安排多少合适呢

课题设计时预实验安排多少合适呢

 

最近有临床医学研究人员问这个问题:在准备基金的过程中,预实验的比例到底控制在多少比较合适?

 

如果预实验内容太少,专家会认为预实验数据难以支持科学假说;

反之如果过多,则专家会认为项目大部分的内容已经完成,没有必要继续资助了。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课题申报新手会遇到,所以我们专门开一期说明。

 

课题申报结题报告图.jpg


预实验的作用

 

我们先说预实验的作用,这个相信大家多少都有了解。

 

首先,预实验与前期积累不完全一样:

 

一般来说,申请人前期发表文章、主持或者参与的基金项目、获奖情况等作为申请人前期科研积累,主要说明申请人在特定研究方向的工作,即告诉评审专家:

 

申请人在项目申报的该领域有相关研究经验和积累,本项目是在这些前期积累的基础上开展的工作。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些前期积累可以为本项目的执行提供有力保障(我是专业的)。

 

这一点对于面上项目的申请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这部分就要体现出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申请人、合作者以及课题组团队不完全等同。

 

所以有的申请人本身比较弱,通过拉别人组队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毕竟项目的负责人是申请人,而不是团队的高手。

 

而预实验指的是为了支持本项目的科学假说开展的关键证据,换句话说:

 

申请人提出的科学假说不是纯粹基于“猜想”而提出来的。

 

例子

我们以大家最为熟悉的“A基因调控B通路影响C细胞表型参与D疾病问题”为例:

 

通常提供的预实验结果是不是有这5个:

(实验)在X细胞进行A基因沉默,发现B通路活化的Marker被抑制;

(实验)B通路的抑制剂改善了C细胞表型;

(实验)D疾病模型中,C细胞表型的抑制剂改善了D疾病问题;

(实验)D疾病模型中,A基因沉默改善了D疾病问题;

(实验)在X细胞进行A基因沉默,发现C细胞表型被抑制。

 

后续研究

 

那大家会说:这么多预实验都已经完成了,那后续还要研究哪些内容呢?

牛启生物团队建议大家通过下面这些问题思考一下:

1. 如果A基因激活B通路,B通路活化促进C细胞表型,那么A基因促进C细胞表型的方式就一定是通过B通路吗?如果B通路没有作用的时候,A基因还能促进C表型吗?同样的道理;

 

2. 预实验中发现A基因沉默(RNA干扰)、通路抑制剂的作用,怎么排除脱靶作用呢?要不要做正向干预呢?其它对A基因和通路的干预方式、以及不同遗传背景的细胞系、原代细胞甚至其它模型是否要用呢?

 

3. A基因与D疾病问题:样本量要不要扩大让其更有代表性?如果A基因与D疾病有关,而D疾病组织细胞类型很多,为何选A在C细胞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呢?

 

4. A基因激活B通路:具体机制和方式是什么?A激活B通路是通过哪个分子?在中心法则的哪个水平?是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通过Co-IP技术发现A1蛋白与A2蛋白结合,就能证明A1与A2直接结合吗?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外,还有很多都是要在后续研究内容中体现的,希望能帮助确定预实验和研究内容的界限。

当然,已经完成的预实验和拟开展的研究内容之间对不同的评审专家来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比较极端的例子是:

专家1说前期基础太少,不足以支持科学假说;

专家2说前期基础太多,大部分都完成了无需资助。

 

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专家观点的不同了。

 

医学课题预实验图.jpg



扫一扫咨询合作

联系热线:0755-23207417

公司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沙松路世纪万家大厦4F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755-23207417
勇敢牛牛 不怕困难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CLOUD | 管理登录
seo seo